
中华医学会心胸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、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院长、伍建林教授
谈癌色变,癌症发病率逐年增加已经是当代社会不争的事实。根据国家癌症中心中国最新癌症数据显示,肺癌及消化道癌仍为男性癌症的主要病种,其中肺癌在男性癌症发病病种中排名第一。
“四十岁以上的人做肺部CT,几乎三分之一的人肺里面都有异常,但这有可能只是肺部的瑕疵,并不代表一定是癌。”5月26日,中华医学会心胸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、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院长、伍建林教授,出席在北京世纪坛医院举办的“光华智能医疗公益基金”成立仪式并接受记者会后采访时说道。
伍建林表示,医学最具挑战性和魅力的地方,就是既有规律可循,同时又根本没有规律,“因此现在提出了精准医学和个体化诊疗的概念。”
“我们不能用教科书上看到的一句话或几个标准来评估所有人的病,简单复制每个人的诊疗方案。”伍建林说,“如果真是这样,那可能就不需要我们人类了”
人工智能可在医疗领域代替人类进行简单工作
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,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。
没有全民健康,就没有全面小康。但是人们怎么做才能保护自己的健康呢?
近几年,人工智能在医学领域不断深入发展,尤其是在影像科,帮助医生大大提高了诊疗效率。与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会合作成立光华智能医疗公益基金的PereDoc从成立初期便致力于医疗领域的智能影像研究、诊断,目前已经成功推出多款高成熟度智能影像辅助诊断系统,并应用在了几十家医疗机构中。
在医院,影像科如同军队中的侦察兵,探查影像结果,指导后续治疗,在疾病的诊断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。
“PereDoc用企业的资源和优势为我们搭建了这样一个公益性质的平台,为推动医疗行业与最新科技的融合,为医疗科研、业务方面优秀人才的培养,为推进远程医疗服务向基层地区推广、惠及广大偏远地区的人民群众都创造了条件。”伍建林表示,“现在人工智能对肺部的微小病变、早期病变的检测,已经超过我们初级医生甚至中级医生的水平了。”
伍建林非常看好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发展,“不可否认,随着数据量的增加和科技的进步,人工智能除了可以帮助人类解决一些初级繁琐的工作外,还将可以帮助人类进行进一步的诊断。”
人类医生依旧是诊疗的主导
伍建林认为,在疾病的诊断过程中,检出仅仅是第一步。“医学是一个特殊的行业,虽然人工智能能够帮助医生尽早发现肺部的微小病变,但‘发现’不是最终目标,我们的最终目标是确定病变是良性还是恶性,提出接下来的应对措施。”
人类与人工智能要互相学习。“在整个疾病的诊疗过程中,人类医生始终是主导。”伍建林表示,初级医生能够做一些人工智能做不了的事情,比如跟患者沟通、了解和整理患者过去病历资料等,“这一系列的工作,有一定的灵活性,是离不开人的。”伍建林说。
疾病是非常复杂的。结合三十几年的工作经验,伍建林认为目前医患双方都对检测出肺结节过于恐慌。“有些患者一旦检查出肺结节,医生和患者家属会本着‘早发现早治疗’的传统理念选择立刻手术,存在过度治疗的情况。”
在伍建林接诊的老年患者中,过度治疗的情况尤为突出。“我觉得这么做非常不恰当。这个时候,患者身心都还没有准备好,况且这样病变的发展,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。”伍建林说,“国外研究显示,病人立刻手术与疾病发展到一定程度,效果是一样的。”
78岁的老陈一年前做了肺癌手术,但身体恢复并不理想。伍建林发现老陈手术前的病灶其实只有5厘米左右,而且长的位置非常好,“如果老陈当初让我来提治疗建议的话,我会建议他耐心观察,每年定期复查,不必急于手术。国外的标准是这个结节到8厘米的时候,才需要积极对待,这个时候再做穿刺活检,甚至手术。”
任何科学都是不断向前发展的,医学也不例外。北京一位心血管病专家曾经提过一个观点:一些老年人的所谓的疾病不是病,只是老年的一种状态。这让伍建林深受启发,“把老年人出现的这种情况当成病去治疗,那就是过度治疗了。”
“面对身体不适,首先要有一个从容的心态,其次要正确看待。”伍建林说,“医学是在否定中不断发展进步的。三十年前的做法、惯性的思维和经验,拿到今天来评判,都要划个问号。”